醫學科普
胃食管反流的危險因素有哪些
發表者:陳培生 150人已讀
胃食管反流的幾個危險因素
(1)食管裂孔疝
食管裂孔疝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危險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:損害膈腳對食管胃連接部的括約肌樣作用,降低LES的壓力;降低酸清除能力,易于使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。約50% ~60% 的食管裂孔疝病人有內鏡所見的食管炎,超過90% 的內鏡所見食管炎病人有食管裂孔疝。一個既有LES 壓力低下又有一巨大食管裂孔疝的病人,在突然升高腹內壓力時,比一僅有LES 壓力低下而無食管裂孔疝的病人,發生胃食管反流的機會多數倍。研究還證明,食管裂孔疝的尺寸增大,LES 壓力更下降。
(2)肥胖
肥胖和GERD 的關系還不清楚,肥胖病人是否更易患食管裂孔疝亦無定論。有關肥胖與食管裂孔疝、食管炎、胃排空和pH監測等因素之間的關系有很多研究。普遍認為在胖人胃食管反流較為常見,肥胖是造成胃食管反流的一個病理生理因素。
(3)妊娠
伴隨妊娠發生的一系列生理變化中有胃腸道的反應,其中最常見者是胃食管反流。48% ~79% 的孕婦在孕期存在胃食管反流。研究發現半數有反流癥狀的孕婦LES 壓力低下,在孕期呈進行性下降,并在產后恢復正常。
(4)硬皮病
硬皮病是一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病,特點是皮膚和內臟器官有過多的膠原沉積。據報告90% 硬皮病病人的食管下2 / 3 (平滑肌部分)出現蠕動減弱或消失,導致胃食管反流,以及酸清除功能降低,使酸在食管內的接觸時間延長而引起食管損害、食管炎,出現反流癥狀。
現在,你是不是對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機制有了更深的理解,總之,胃和食管結合部解剖結構異常和LES功能異常導致了LES壓力下降是胃食管反流的關鍵因素,食管清除作用下降、食管粘膜屏障功能下降均可加重酸性胃液對食管的損害,其他因素如裂孔疝、肥胖、妊娠等在特定病人中可起到重要作用。
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機制,也可更好的幫助患者對治療措施的選擇,目前尚沒有針對LES壓力的治療藥物,臨床中常用的藥物是抑酸藥物,只能降低胃酸的分泌,以減少胃液對食管的刺激,不能解決反流,不是治本的措施,所以多數患者停藥后復發,部分治療無效或不能完全緩解癥狀,外科的胃底折疊術是把食管下端用自身的胃底包繞,直接加強LES的壓力和在賁門口處形成折疊瓣以達到抗反流的目的,是治本的治療措施,效果可靠持久,有適應癥的患者可選擇實施。
本文是陳培生醫生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。
發表于:2020-12-20 17:26
相關文章
網上咨詢陳培生大夫